搜罗小说>历史军事>三国:人在西域,开局杀回洛阳!>第58章 何时沙场刀兵谙,从此男儿不节哀!
  而另外一边。

  “文和!”

  荀攸看向文和笑道:“没想到你还有这本事,老实告诉我,你以前是不是在都护那里学过?”

  他虽然也是第一次包饺子。

  但细心的他一学就会,可和一旁的贾诩比起来,他觉得自己好像有点菜。

  “公达啊!”

  贾诩一边包着饺子,一边往事不堪回首的模样道:“我以前没学过,不过你如果和我一样,制作一段时间的雪花盐,在制作一段时间的蜂窝煤,我保证你也会拥有一双巧手!”

  “咳咳~当我没说!”

  荀攸忍着笑意干咳了一声,他负责吏部,掌管着三郡政治,但和贾诩比起来,好像要轻松许多。

  “看样子还不错!”

  主位上的段修,看着下方其乐融融的众人,心中暗自点头。

  有着他们的存在,使得段修总算感觉到了些许年味。

  公元184年。

  史称光和七年,又称中平元年。

  雒阳城。

  年关的第二天,阎行悠悠转醒,抬眼看了看周围的环境,又摸了摸身上的事物,便明白战报和令旗已经被拿走,而这里则是皇城驿站。

  “嘎吱~”

  “这位将军!”

  似听到里面的动静,驿站房门被打开,一名守在这里的小黄门,进来以后含笑道:“让侯令奴婢守在这里,让奴婢转告将军,陛下以批阅加急战报,让您不要将消息传出。”

  “我知道了!”

  阎行闻言微微蹙眉,但还是回了一句。

  至于战报的内容他无从得知,毕竟三郡没有战事他是知道的,不过还是有些意外,毕竟这种八百里加急信件,按理说哪怕是年关,天子也该组织朝议宣他上殿才对。

  “那将军继续休息,奴婢便不打扰了!”

  小黄门说完之后,也不再停留,走出房间的同时带上了房门。

  “算了不想了!”

  阎行甩了甩脑袋,沉吟道:“还得去一趟司空府。”

  想到临行前,吏部主官公达先生紧张的神色,他便明白此行的重要。

  想到这里。

  阎行忍着浑身的疼痛,检查完毕以后离开了驿站。

  司空府。

  书房之内荀爽荀彧两人,在吩咐好让人照顾阎行休息以后,便沉默不语。

  “父亲!”

  一道娇俏的身影入内,双眼咕噜噜的打量着书房,好似在寻找什么,“听说武侯又送礼物过来了?”

  脆生生的声音。

  打破了书房内的沉静。

  “采儿!”

  荀爽打趣道:“你是想说武侯给你的礼物对吧?”

  “对呀!”

  荀采扬起俏脸,理直气壮的承认。

  天子赐婚,以她爱憎分明的性格,自然知道嫁给段修是她的归宿,既然如此她当然也不会扭捏。

  “哎!”

  看着脸皮有点厚的女儿,荀爽叹了口气,有种家门不幸的感觉。

  “堂兄,在哪呢?”

  没理会自家老爷子,荀采把目光投向荀彧。

  “别着急!”

  荀彧扬了扬手中的卷轴,含笑道:“武侯所赠之物,自然会另有深意,再说以武侯的性格,也不可能是那种花前月下的人。”

  “文若言之有理!”

  荀爽同样目视着卷轴。

  “那好吧,快打开看看!”

  荀采见明显拗不过两人,只好作罢。

  “看来是一幅字画!”

  荀彧拆开外面厚厚的兽皮,露出了里面精致的锦缎。

  三人注视着锦缎,眼中神色不一。

  “这是?”

  当荀彧打开字画以后,微微蹙眉。

  “雒阳城,禄福城,王师战旗悬于城外,王师于百姓交战,武侯军旗镇守西域?”

  荀采看着字画出声道。

  “不对!”

  荀彧盯着字画忽然开口道:“王师战旗本该于雒阳之内,战旗出城,代表着中原有战事发生,同样那些也不是百姓,他们头顶裹着头巾,代表着黄巾。”

  “雒阳城中繁华如故!”

  “而禄福城却空空如也,这表示武侯笃定与堂妹的婚事必然暂缓,武侯军旗下方士卒枕戈待旦,说明他已经做好了战事准备。”

  “这一切无不说明!”

  看到这里,荀彧面色凝重道:“黄巾造反就在三月五日之前!”

  “烽烟纵横大旗开,千军万马滚滚来!”

  “何时沙场刀兵谙,从此男儿不节哀!”

  看着右上角,宛如铁画银钩的字体,荀采不由颂念出声,目光有些迷离。

  “好诗,好字,好情怀!”

  荀爽连道三个好字,眼中满是赞叹之色。

  “叔父!”

  荀彧苦笑出声提醒道:“此时可不是欣赏字画的时候!”

  面对一个看字画犹如看字画的叔父,和一个看字画如看自家男人的堂妹,荀彧无奈了,两人难道就不知道情况紧急吗?

  “咳咳!”

  荀爽干咳一声,旋即将目光投向画作,一脸正色道:“文若之前的分析很有道理,结合公达的传书,已经可以肯定,太平道必然会在三月五日之前谋反!”

  “太平道谋反?”

  荀采感觉自己听到了了不得的东西。

  “至少武侯定笃!”

  荀爽凝重的点了点头,“公达借八百里传书送来的消息,自然不可能是儿戏,不过也因此为我们争取了不少时间!”

  “颍川黄巾数目众多!”

  “文若,你下去以后快马传回族里,让他们尽快前来雒阳,并且让他们和交好的世家,以及百姓言明黄巾的危害,尽人事,听天命吧!”

  “侄儿晓得!”

  荀彧恭敬行礼。

  “父亲!”

  荀采好奇道:“你说黄巾真的会造反吗?”

  她可是知道的,黄巾在百姓之间名声极好,坊间对所谓的大良贤师,更是歌功颂德称赞有佳。

  “会!”

  荀爽与荀彧对视一眼,开口道:“就以太平道的形式而言,其造反的时间只是早晚而已,只是对方隐藏的太久,以至于我们都没将其放在心上。”

  “武侯初回中原。”

  “便能现其中端倪,除了其见微知著以外,同样也有着这方面的原因。”

  “没错!”

  荀彧也缓缓点头,如果太平道是近几年出现的产物,他们不可能发现不了其中的问题,关键是对方是桓帝时期便开始传道。

  如今更是融入了大汉底层。

  “好吧!”

  荀采点了点头,一边手脚麻利的把字画收了起来,快步朝屋外行去,俏皮道:“父亲,我对你们说的这些不感兴趣,就先回屋了!”

  “哎~采儿,先把字画借为父欣赏几天!”

  待荀爽伸手之际,荀采已经离开的书房。

  “文若,你看这丫头!”

  荀爽吹胡子瞪眼道:“你看这丫头,她哪有半分大家闺秀的样子?”

  “叔父!”

  荀彧连忙行礼,躬身后退道:“黄巾之变事关重大,颍川族人入雒亦是刻不容缓,侄儿先行告退!”

  “这臭小子!”

  见溜得比兔子还快的两兄妹,荀爽无奈的笑了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