搜罗小说>历史军事>红楼之春色满园>第十六章 宁荣街贾芸
  “秦大人,该说的,老身都说了,您给个准话吧。”

  闫婆不给秦业过多的思考时间,准备让他在心头松动的时候赶快做出决定,一旦互换了庚帖,再想反悔就不容易了。

  可显然,秦业这样的顽固老头,虽然有所松动,但没那么容易被一番话就直接改变多年的坚持。

  他沉吟了一下,客气的道:“闫嫂子,这贾芸是个好的,可那些书香富贵之家,也不全是不好的,烦您再帮着物色物色。”

  “老夫不求大富大贵,只要家境尚可的书香之家,家风持正,母慈子孝即可。”

  说罢,从怀里摸出二两碎银。

  闫婆一听,却没有接,反而咂嘴道:“哎呦喂,秦大人,您老这要求可不低。单拿一项还好说,这放在一块儿,就不好寻喽。”

  说罢,她直接站起身:“既然这芸二爷,秦大人真真的不满意,那老身回去就回绝了他。正好,有一王家小姐也到了出阁的年纪,我去说和他们,那也是一门好亲。”

  秦业听了不由一惊,神情一阵纠结,但最终化为一声长叹。

  其实他的本意是想让这闫婆再用心物色一下,看能不能找到更合自己心意的,至于这贾芸,先放一放,实在找不到更合适的,到时候再降低要求选择他。

  毕竟这贾芸除了书读少了些,其他的条件都不错。

  可如果这贾芸和那王家小姐先结成一对了,就没有这个选择了。

  到时可儿能够找到更好的,自然是皆大欢喜,可如果找不到比这贾芸更好的,岂不害了女儿终身幸福?那时也没有后悔药吃了。

  虽如此想着,但脸皮再厚,他也开不了口让闫婆将那贾芸先放一放,作为备项。

  毕竟人家再怎么说也是荣国公的子孙,凭什么甘等你家女儿?

  不过,他虽然没说出口,但已经被闫婆猜了个七七八八,可她却装着不知,也不准备再多说什么,随即提出告辞。

  秦业连忙起身,又将几两碎银塞进闫婆手中,闫婆勉为其难的收下,叹息一声道:“秦大人,老身可不给你作保。”

  “劳烦闫家嫂子多留心一点,便感激不尽。”

  其实,但凡这秦业会做官一些,也不需要对一个媒婆说这种话,他自己就能够在官场之中物色到合适的人选。

  毕竟,这神京城别的不说,就是官多。

  可是他当了一辈子的官还是一个不太紧要的五品营缮郎,也从未外放过,完全是靠时间一点点苦熬过来的。

  这样的官,是没什么人脉的,一般有想法的官员也不愿意与他们结亲,因为根本起不到联姻之后带来的助益。

  闫婆自然能够看明白这点,口中答应道:“只能尽力了。”

  “宝珠……”秦业呼唤一声。

  宝珠正在廊下和秦可卿、瑞珠三人刚从谈话的一波三折中回过神来,正准备一起悄悄离开。

  突然听到叫自己,她猛然一惊,本能的回道:“欸……”

  瑞珠脸色一变,连忙一拉秦可卿:“姑娘,快走。”

  秦可卿也反应过来了,连忙跟着瑞珠沿着廊下往回走。

  闫婆听到宝珠的声音有些疑惑,这丫头是正好过来,还是一直就在外面?如果是在外面被她听到了,恐怕刚才的那些话肯定会传到秦家小姐的耳中。

  想着的同时,她已经走到了门口,宝珠不敢耽搁,慌忙的从廊下走出来,刚好和闫婆迎面碰上。

  “怎么毛毛躁躁的,忠伯忠婶不在,你替我送送闫家嫂子。”

  “是,老爷。”

  宝珠很是温顺的应下,可这瞒不过精明的闫婆,这丫头必然是将刚才的谈话听了去。

  她出了门后又往廊下扫了一眼,刚好看到两个匆忙的身影转过院角,看来偷听的不止这丫头一个啊。

  想到这里,她突然转身,对秦业道:“秦大人,虽然说父母之命,媒妁之言,但这个家以后恐怕少不得秦家小姐当持着,你不妨问问她如何着想,反正刚才的话也被她听了去。”

  “啊?”宝珠一惊,连忙解释道:“姑……姑娘,没,没偷听。”

  闫婆笑道:“就算没偷听,难道你不会告诉你家姑娘?”

  “我……”宝珠不自觉的低下头,如果说不会告诉,她自己都不信。

  秦业沉吟了一下,然后点了点头。

  而闫婆之所以有此一说,还是听贾芸说这秦家小姐是个极为孝敬的,对弟弟也非常上心,若是如此,难保不会被自己刚才的那番话打动。

  如果这秦家小姐多吹吹耳旁风,劝劝这秦老头,只怕比自己要强上许多倍。

  只是她有些想不通,那芸二爷是如何知道这大门不出、二门不迈的秦家小姐的性情的?

  这自然是贾芸看过原著的原因,因为有次秦钟被人欺负了,再加上又不好好读书,秦可卿便气得饭都吃不下了。

  而那时,她已经嫁入宁国府,秦业还未病故,她就为弟弟那么操心,放在现代怕也是个扶弟魔了。

  不过,别人怕扶弟魔,贾芸不怕,至少不担心秦可卿这样的女孩是,因为她不会将家财大把大把的往娘家搬,而更多的是在情感上给予照顾。

  不然的话,秦业也不会为了把秦钟送到贾家族学,连二十几两银子的贽见礼都要东拼西凑。看書溂

  而对闫婆来说,这一趟虽然没有成功,但也收获不小,回去之后连忙将详细情况跟贾芸仔细的说了。

  贾芸已经有了心里准备,有这样的结果,他也比较满意,于是又打发了闫婆十两银子。

  闫婆高兴得合不拢嘴,这还是没成,成了岂不是有个大红封?这芸二爷果然不是秦老头那个穷酸官能比的。

  翌日,贾芸自己便开始行动了,因为他不能坐等,万一宁国府突然杀出来,自己怕就没有机会了,毕竟他也不敢保证闫婆那番话对秦业有多大作用,会不会打消与宁国府结亲的念头。

  秦宅的院门再次被叩响,一个钗荆裙布的妇人开的门,她是秦家老仆忠叔的媳妇,人称忠嫂,昨天趁着秦业休沐在家,特意和丈夫告假去给女儿上坟,傍晚才回来。

  “老嫂子请了。”年轻人作了一揖。

  “你是?”忠嫂疑惑的问道。

  “前几日得了一株老参,听闻秦大人身体抱恙,便送来。”说罢,递上来一个方盒。

  得知是给老爷的,忠嫂本能的接过,但又追问道:“不知公子名讳,等我家老爷下值后也好通禀。”

  “就说是宁荣街贾芸。”

  说完之后,贾芸便拱了拱手,告辞离去。

  忠嫂拿着方盒来到后院找到秦可卿:“姑娘,方才有个叫贾芸的,送来一株老参,说是给老爷补身子的。”

  “贾芸?哪个贾芸?”宝珠连忙追问道。

  “说是宁荣街的。”

  秦可卿听到心头一动,和两个丫鬟对视一眼,神色各异。